互联网没有记忆:一部人类记忆简史
2021-01-10 16:38:20
  • 0
  • 0
  • 0

来源:德外5号

编辑推荐

记忆不仅关于过去,还能塑造未来。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从文字产生到印刷书籍,再到数字记忆,存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旧的问题:数据到底属于谁的?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膨胀,又如何看待数据消失?谁决定我们看到哪些信息?集体失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如何保证记忆的真实性、权威性?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需要记忆新范式,也需要新的基础教育,学会对数字信息保持审慎和责任感。

内容简介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往往记不住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作者简介

艾比·史密斯·拉姆齐(Abby Smith Rumsey),历史学家、作家,曾在哈佛大学学习俄罗斯学,现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交流研究所所长。她长期参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国家战略项目“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帮助各类图书馆、档案馆收藏有价值的数字信息。她致力于研究数字时代的记忆、信息存储、图书馆的角色变化,以及新的信息技术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和时间的看法。

目录

第 1 章 我们所知的记忆

第 2 章 好奇心如何创造了文化

第 3 章 希腊人的思想:从记述到美学

第 4 章 逝者能言

第 5 章 包罗万象的图书馆

第 6 章 世界记录下了一切

第 7 章 记忆的科学与遗忘的艺术

第 8 章 想象:将来时的记忆

第 9 章 互联网没有记忆

第 10 章 活在记忆里

精彩书评

如果我们要思考一千年或三千年后的事,那最好问问自己,怎样才能保证现在创造的数字设备在未来还能读取。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数据存储在这些数字设备中,但它们有可能是个信息黑洞。

——温特·瑟夫(Vint Cerf),谷歌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

本书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科学》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技术使我们能够轻易地改写过去,本书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作品。

——《自然》

这本有关数字思维的书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人类集体记忆的历史和复杂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媲美奥利佛·萨克斯。

——布鲁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互联网档案馆创始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之一就是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东西。后代人会怎样看待我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本书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艾比·拉齐姆多年的反思使她的文章优雅、清晰,在书中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越来越依赖搜索,而不是去记住信息。

——特德·威德默(Ted Widmer),布朗大学约翰·卡特·布朗图书馆前馆长

数字记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书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论据,使我们能够找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

——莎拉·托马斯(Sareh Thomas),哈佛大学图书馆副总裁

摘要

早在4万多年前,人类就学会了如何欺骗死亡。他们把思想、情感、梦想、恐惧和希望转移到不死之物上。他们在洞穴的墙壁上作画,在动物骨头和石头上雕刻,用这些方式将他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延续到未来。世代相袭,人类已经创造了复杂的技术,可以将思想委托给更持久、更小型、更便携的对象。

从6000年前的泥板文书到莎草纸,再到印刷、摄影、录音,一直到现在的微型便携数字媒体工具,记录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使知识的存储得到了丰富,这无疑是人类这一个物种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数字时代,我们极大地扩展了记录信息的能力,让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好奇心,并寻求更多雄心勃勃的问题的答案。

但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超越我们自己,我们不得不努力追赶我们的发明创造。我们所处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记忆系统的承载能力大大落后于我们产生信息的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诞生,到过去10年间社交媒体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被信息淹没。与此同时,我们又被信息丰裕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和希望所吸引。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越来越大的数据量。然而,似乎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难以掌控已知的知识。我们究竟该如何赶上自己?

人类淹没于自己的精巧发明所创造的财富之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会促成一段时期的信息生产过剩以及信息膨胀,大量的信息使我们无法管理我们生产的信息,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楔形文字至今一直如此。拥有大量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同时又渴望获得更多知识,这是一种人类状态,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产物。

但如今,我们面临的情形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不同。我们再也不能依靠几千年来磨炼的技能,通过管理实体物件(无论是纸莎草卷轴还是平装书)来管理我们的知识。我们必须学会精通电力网、计算机代码,以及我们用来创建、存储和读取记忆的大型机器。精通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精通就是当今的前沿知识。

我们面前的数字景观大多还未探明,我们只有进入它进行探索才能了解其中的未知之地。幸运的是,尽管未知领域可能很广阔,但数字技术本身也能助我们一臂之力,它能加快新知识在急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人与缓步适应的人之间的交流。

随着这些前沿技术不断被攻克,我们认识到长久以来对人类集体记忆的理解已经过时,它不再需要附着于不死的实物之上,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记忆无处不在,虽然它无比脆弱;数字记忆无边无界,虽然它先天不稳定。因此,精通数字记忆意味着在开发其优势的同时,还要克服其弱点。我们将在数字时代研究记忆存储的未来,探索数字记忆的优缺点。

我开始认真思考记忆存储在数字时代的未来——尽管我更想用“担心”这个词。200年后,或甚至50年后,如果过去没有留下不可否认的实物,人们会如何与过去的人产生这种独特的发自内心的联系呢?数字信息将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一点不言而喻。到那个时候,互联网页面在更改或消失前平均存在时间仅为44天。

我们似乎正以惊人的速度,从产出相对匮乏的知识经济,转向产出无限丰富的知识经济。根据2015年的最新统计,国会图书馆拥有超过1.6亿件馆藏,和1997年的1亿件相比有惊人的增长。但是与网络上流通的信息数量相比,它的馆藏虽不至于说是匮乏的,也至少可以说是可控的。

工程师们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平方千米阵列,他们估计,这台望远镜投入使用后每天将产生“多达1艾字节的数据,大约相当于整个互联网在2000年全年处理的数据量”。而网络本身也在势不可挡地发展。据一家数据存储公司估计,全球网络数据增长速度从2012年的27亿太字节(TB)跃升至2015年的80亿太字节。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计算数据却没有人真正知道,甚至尚未达成一致。

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被数据洪流淹没?过去,书写材料的成本,复制书籍所需的人力成本,以及传播和提供书籍、图册、照片、胶片和录音的成本都很高。这些成本限制了生产速度,实际上也就筛选了谁可以接触到哪些知识和创意。维护大量冗余的物理存储需要巨大的开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很高的成本保存并使它们长期维持功能,问题仍然是:“我们花费重金应该存储哪些东西?”

如今,突然之间,这种筛选消失了,信息以电子的速度传播,几乎没有障碍。现在,每个拥有电脑的人都可以出版自己的书,发行自己的电影,播出自己的音乐,并在全球即时发布他们硬盘或智能手机上的内容。现如今的问题是:“我们能忍受错过哪些东西?”

尽管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很多过去的信息,知晓人类以前是如何做出这些选择的,因为长久以来人类遇到过许多次信息膨胀。记录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无一例外地伴随着这一问题。苏美尔人第一次发明文字来记录粮食收成信息的时候,他们就遇到了难题,不知道该把这么多泥板放在哪里才能保证它们不会损坏或被盗,还能保证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方便拿取。而当我们通过唱片记录音频时,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唱片会因为处理不当而破裂,而硝酸盐胶片上记录的电影画面,即使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也会燃烧和爆炸。

每一项创新都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利用这些使人惊叹的先进存储技术,每一项创新都充满了未知潜力,而这些潜力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每一次进步都需要花费巨额成本,更换已经安装到位的信息基础设施。创造者、出版商、图书管理员和档案管理员都在争先恐后地追赶每一次技术进步和创新。无论它们在当时看起来代价有多高,最终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重新想象人类集体记忆,也能够捕捉更多的人类体验。

人类共有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体量不断增长,这一点决定性地塑造了我们与其他物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随着我们改进记录技术,发明出更多更结实、更便携的媒介来保存我们的知识,我们获得了对地球的统治权。我们的文化和技术是我们最根本的权力工具,使人类的适应策略远远超越了生物进化规律,而其他物种仍然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进化规律。

然而,在21世纪初,我们却毫无预兆地开始了一场巨大的自然实验,4万年来人类利用实物保存思想并战胜死亡的方法变得过时了。永久地保存知识,这一承诺已然一去不返。我们正在用计算机代码取代书籍、地图和视听记录,而计算机代码的稳定性甚至不如人类记忆本身。代码会迅速被新代码覆盖或过时淘汰。人类获取数字数据完全依赖于机器。反过来,这些机器则完全依赖于不间断的能源供应,并且只有服务器农场才能进行存储和提供数字数据。

我们如何保证这个不受控制的人类记忆实验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将回顾过去,探索我们过往如何克服信息膨胀的挑战。我们将一窥人类的大脑,去了解在没有显意识帮助的情况下,大脑的自然筛选系统如何决定保存哪些信息,丢弃哪些信息,我们会发现从中获得的见解往往出人意料且与直觉相悖。历史经验和当代科学为维持人类的集体记忆和管理我们个人的数字档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