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美国精神:山巅之城的历史变迁,你真的知道吗?
2020-10-16 10:45:09
  • 0
  • 0
  • 0

来源:普林斯顿读书汇  原创 PUP China

Editor's Note

每当美国进入总统大选季时,全世界的媒体就都会将目光投向这场四年一度的政治盛会。铺天盖地的竞选广告、全民观看的总统辩论、关于美国未来方向的讨论……

美国人为何如此热衷民主政治?

所谓的“美国精神”究竟是什么?

美国政治变动中,我们还关心美国价值的内核吗?

人们普遍认为,温斯洛普所宣扬的“山巅之城”代表了美利坚民族的核心精神。然而,美国思想史学家却指出,“山巅之城”的叙述在美国历史中几经变迁,至今依然面临挑战。

今年十月,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思想史领军人物 Daniel Rodgers 教授的最新力作 As a City on a Hill: The Story of America's Most Famous Lay Sermon(山巅之城:解读美国最著名的布道故事)全新简装版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推出。让我们跟随教授的叙述,一同回顾美国精神及其百年来的演变。

 “山巅之城”最初的宗教意涵

John Winthrop(约翰·温斯罗普),被弗朗西斯·J·布莱默称为“被遗忘的美国奠基之父”,曾在新英格兰殖民时期曾担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他以其政治上的敏锐性和不屈不挠的领导作风使得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渡过多疾病、气候、饥饿等困境逐步走向稳定和繁荣。

1630年,Winthrop在其著名的布道文“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基督徒仁爱的典范)”中第一次提出了“the city on a hill(山巅之城)”这一概念。他坚信,在缔造新英格兰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他们的殖民活动并不是个人野心的膨胀,而是像以色列人一样,是与上帝的“契约”。

Winthrop允诺他的跟随者们;“只要我们克服艰难与险阻,完成建立新英格兰的使命,那么所有人的目光都会集中在我们身上,我们将收获荣耀和嘉奖,成为‘山巅之城’屹立在这个世界上。”

Winthrop完全是从宗教的角度使用“山巅之城”这个隐喻的。这个时期“山巅之城”意味着“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其核心内涵是:友爱、服从和互助,这些概念也奠定了“美国”这一词的基础。1954年,哈佛历史学家 Perry Miller 提出:“Winthrop 是第一个让我们意识到什么是‘美国’的人”。

“山巅之城”的政治赋义

我们看到,当 Winthrop 说“山巅之城”的时候,他并不认为美国是世界的理性之光,也不认为他们要在全世界的注视之下实现自己与上帝的“契约”。但是近年来,当我们提及“山巅之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对世界的领导权乃至霸权。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以友爱、服从和互助为核心的“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相去甚远,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Rodgers 教授提醒我们,当我们面对历史叙述时,我们不应当以线性的时间观去简单化历史。历史是一个不断地被叙述、改写和再叙述的过程。

Winthrop 虽然提出了“山巅之城”这个概念,但是这一概念一直被作为尘封的档案而存在。直到1809年这一宣言才被重新发现,1838年才被重新印发。而到了,1980年代,里根使得这一宣言成为共识。因此,正如 Sacvan Bercovitch 所说,我们今天所说的“山巅之城”是古老的,但是它的内核却是20世纪的。

冷战时期,曾爆发过一场以伯克利大学为中心的反主流文化的学生运动。针对这场学生运动,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新“山巅之城”演说,这标志着“山巅之城”这一概念第一次在政治语境,而非宗教语境中得以阐述。在新一轮经济高速发展以后,美国的资本主义成为新的世俗宗教,那么“as a city on a hill”在什么意义上成为这个资本主义最富裕国家的前进方向?

在演说中,里根将“山巅之城”的隐喻转化成灯塔,“作为一个全新的民族,我们应当成为世界自由和希望的灯塔,我们要成为所有民族的楷模。在这片广漠的世界水域里,新的美国开始了”。这次演说不再是一次对成功的宣誓词,而包含着对未来的疑虑。作为两极中的一极,美国将自己置于“山巅之城”这一位置上,这一位置使得美国如《论语》所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通过这份宣言,美国人民意识到他们所处的位置,他们在世界的目光下小心翼翼地前进,冷战也从国际形式内化为美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实际行动。美国的普遍价值观在这一时期向世界渗透。

在里根之前,我们谈到美国,没有人提“山巅之城”,但是在里根之后,对于所有美国人而言,美国就是“山巅之城”。

“山巅之城”与“美国例外论”

“山巅之城”的历史叙事还在继续。

2006年,奥巴马在麻省理工的演讲上呼吁:“我们梦想着建立一个‘山巅之城’,全世界都在观望,这看似不可能的‘美国梦’能否实现!”

社会学家将当代的“As a City on a Hill”视为一种“例外主义”。例外主义并非是差异的同义词,甚至不是独特的别名。将一个国家的过去与现在描述为例外,并非简单声称其与它过不同。因为差异是不言自明的老生常谈。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每一种权力、制度、地区与经济的构成都同他国相异。独特性并非是独特的,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例外主要是关于背离的问题。成为例外,意味着背离某一规则、某一标准。声称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文化例外,所虑者并非关于该国,而是为所有他国所做的主张。它想象某一种规则贯穿其他任何地方,只有一处“例外”。

从 Winthrop 第一次提出“山巅之城”这个概念,它经历一个漫长的叙述历史。从最开始的“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到托马斯·杰斐逊通过1776年独立宣言为它赋予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而一战时期“自由”成为其核心诉求。至此,“山巅之城”成为了“例外主义”的同义词,其包含了美国历史上所有的自我认知。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随后,赫芬顿邮报网发布文章《唐纳德·特朗普时代的山巅之城》,其中历数了肯尼迪、里根、克林顿等美国总统追随美国“山巅之城”理想的脚步,从而对特朗普背离美国政治传统的行为提出忧虑。

Rodgers 教授也在书中说到,“这个国家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喜欢这个口号的总统,他完全背离了这一信条!国家的多重灾难,而非美国的光辉榜样,才是他的标志性比喻!”

时隔四年,美国再次迎来大选。未来的美国将在“山巅之城”的传统精神下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